河北艺术网讯 新中国河北美术的“标志”,既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美术的“高度”,也是河北美术成就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,更是贠冬鸣先生冷静、公允的认知。贠冬鸣是著名美术评论家,现任河北省美术研究所所长。日前,贠冬鸣新书《标志——新中国河北美术文献》出版。
河北地区历史文化深厚,山川自然独特,尤其是太行山串联古今,孕育了很多古今画家,加上五代荆浩隐居于太行山,丰富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。该书通过河北地区美术发展中的中国画、油画、版画、雕塑四个方面,集中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各个方面。在不同画种之下,按画家年龄大小分列具有代表性的画家;每一画家名下,分列具有代表性的评论、年表。书中的代表画家们,其中年龄最大的中国画画家白寿章,生于1897年,最小的则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。
“通过文献来呈现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。”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、研究员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陈履生在序言中写道,“本书通过文献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河北画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成就,以及他们对于河北美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,这里既有一般性的介绍,当然也有一些非常好的评论和深入的研究。”他指出,《标志——新中国河北美术文献》,是在美术史的基础上架构起一个地方性的美术史框架,丰富了这一时间段中中国美术史的内容,扩大人们对于地方美术史的认知
“知其所来,方能知其所在,明其所往。”贠冬鸣表示,确定以“标志”为新中国河北美术文献书名,掂量许久。当今,依然是实践与发现的时代,绘画的道路依然是广阔无涯的,“标志”的精神引领作用就会愈发显现。而河北美术的强劲发展,便需要不断强化“范式”,需要愈来愈多的“范式”,而此种凝重、沉着、泰然的“范式”过于稀缺,这也是后来者急需奋起直追的动源,也是编著此书的深层动因。